竞赛3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编者按:

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30年,也是推动焊接技术进步的30年。从推动仰焊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到逆变焊机推广、引入世赛竞赛模块、开展机器人焊接及增材制造竞赛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戴为志是协会资深焊接专家,曾任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钢结构协会焊接分会副理事长;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副总工程师(主管焊接),兼任奥运零八办特聘“鸟巢”专家顾问。他参与了第一届及以后多届的赛事的组织工作,曾担任过第十届竞赛的总裁判长。在他撰写的回忆文章中,介绍了在全国工程焊接领域第一届技术比赛中,将仰焊写进全国技术比赛文件,对推动焊接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在后来“鸟巢”建设中应用仰焊技术获得成功充分证明了协会竞赛对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




难忘1993年

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一届焊工技术比赛

(回忆录)

戴  为  志

2023年是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30周年纪念年。在这个日子里,很自然的想到了全国第一届焊工技术比赛的情景,诸多往事令人难忘。

这段历史,是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结合我国的工程实际,作出的两个重大决策实践之—。

上世纪八十年代终末期,随着钢结构在工业、民用等领域的广泛使用,钢结构焊接质量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协会在1988年推出了以评价全面焊接质量管理为核心目标的工程创优活动。以创优目标带动创建焊接质量优秀工程,以创优过程实现创优目标;“提升焊接工程全过程的控制能力”为创优活动的核心目标,这个做法十分成功,从而创优活动保证了钢结构焊接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开始了引导钢结构推广应用焊接全面质量管理的新征程。

同时,与创建优秀焊接工程息息相关的焊接人员技术技能的提高,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当时,各行业钢结构焊接工程方兴未艾,在涌现很多焊接新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给各行业的钢结构焊接质量带来隐患。

由于焊接是典型的边缘学科,也是一个特殊的作业过程,技术及管理均很复杂,涉及“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其“过程决定质量”的特点,决定了焊接工程有了区别于其它工程类型的特殊性,对此,行业的一些领导人知之甚少,甚至于有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知其一而不其二。

在当时、在钢结构行业留传有“火、电焊、三天半”的顺口溜,意思是:火、电焊工谁都能干,三天半的时间即可掌握技术要领。更有甚者,在当时,电焊工不属于技术工种,被错误地定为“熟练工”;不难推断:当时的焊工水平和地位非常低;充分说明人们对焊接技术的认识远远跟不上钢结构焊接工程发展,因此极大地影响焊工的积极性和焊接技术进步(“火、电焊、三天半”这种错误认知在建筑钢结构行业目前尚在)。

对现代钢结构焊接工而言,如果焊接出现质量问题,是伤筋动骨,隐患十分严重,甚至危及公共安全。因此,必须提高对焊接技术的认识,从而确保钢结构焊接工程的运营安全。

根据焊接技术的管理特点和工程中的短板,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持续推动提高焊接技术地位,对焊接新技术进行引导推广。

1992年开始,协会着手举办“全国焊接技术第一届比赛”的筹备工作,碰巧,协会的姚鄂放理事长,张友权副秘书长找了冶金分协会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科技处,我有幸成为这项工作的联系人和赛事的组织者。

不可否认,当时和全国各行业的焊接工程一样,上海宝钢三期工程风起云涌,在重点焊接工程中涌现出一些新的焊接技术,比如:目前仍有价值的STPW管道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需在全国各行业推广应用。同时,冶金高炉、转炉焊接工程也出现了焊接技术问题,对采用什么技术思想上不统一。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都需要一个权威部门对焊接技术进行引导、论证,对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正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协会组织的全国焊接技术大赛应运而生,这对焊接技术进步而言,无疑也是当时最合适的方式,省时省力。因为大赛既能引导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又能在短时间内提高人们对焊接技术的认识,为焊工成才提供平台,从而提高焊工及焊接技术的地位,确保焊接工程安全运营,真可谓一举多得!


第一届焊工技术比赛对焊接技术进步的主要贡献

在宝钢三期工程中,为了提高焊接技术的地位和提高焊接质量,民间自发组织了焊工技术比赛。此举激发起焊工和领导人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宝钢工程焊接质量有所变化,人们对焊接技术的认识也逐渐清晰,焊工及焊接技术的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公正的说:宝钢的比赛水平不高,不够严瑾,离“公平、公正、公开”的标准尚有一点距离。正好,协会筹备组编写全国焊接大赛的比赛文件,这是千载难逢提高水平的好机会。于是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编写工作中。

全国焊工技术比赛的比赛文件编写的过程,是比赛程序逐渐标准化,逐渐严谨的过程,这个比赛文件成为了后续比赛文件的技术支持和参考。

在比赛文件编写和实施过程中,创造了两个全国笫一。

1、第一次在正式比赛中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

在SMAW、TIG的所有位置的试件(F,V,H,O)全部采用了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在全国范围內,理直气壮推广这项新技术,为该焊接技术立威,引导和集累经验,嬴得一片好评。

当然,在当时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是难度相当高的操作技术,轰动一时,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焊接技术的难度。

不仅如此,这场技术比赛在后续工程实践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普遍提高了各行业的焊接操作水平,逐渐同国际接轨。实践证实,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在焊接工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举足轻重。

2、第一次为仰焊技术正名

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一届焊工技术比赛设置了仰焊技术比赛项目,该项目不仅难度高,而且在实际工程中倍受争议,协会从此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当年,在钢结构焊接工程中,采用仰焊技术是最受争议的话题。否定仰焊技术的论点占多数,除此之外,其他个别行业也有对仰焊技术不理解、不认同、甚至反对的。因此,设计不敢设计仰焊坡口,施工也不敢要求进行仰焊。作为一种焊接技术仿佛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仰焊技术确实有它的难点,与此相辅相成的也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是钢结构焊接工程最需要、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所要求的。比如,结构体系的初始应力的控制;工效的提高;降低成本等指标和仰焊技术密切相关。不过这些至关重要的指标没有被人们认识、或者没有完全认识。与此相同的是:人们过分地看重仰焊的缺点,而不是想法研究克服,却选择了封杀的态度,这显然不符合“辩证法”。

更为主要的是:钢结构焊接工程中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技术理论上存在认识上的盲区,“仰焊铁水重力论”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仰焊铁水重力论”是人们把冶炼和电弧焊混为一谈所致,不仅仅是管理者,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以“铝热焊”的理论来解释分析仰焊技术。理论上的错误必然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形成否定仰焊的极端意见。

第一次由协会正名,自然引起轰动,同吋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由于JGJ81-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有“避免仰焊位置施焊”的论述,加上当时没有文献、论文及相关资料阐明仰焊技术的合理性,导致人们错误理解该条文的含义,盲目跟风,在全国范围內取消仰焊,极大地影响了仰焊技术的推广应用。很显然,即使权威部门引导,仰焊技术也很难推而广之。

事实也是如此,仰焊技术推广应用难度之高,阻力之大出人意料。更加说明仰焊技术的推广应用任重而道远。然而,第一次将仰焊写进全国技术大赛文件中,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协会以后的比赛中坚持仰焊项目,在特殊的范围内顽强地推行仰焊技术,影响越来越大。

比赛仰焊试板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难度极高的焊接技术,高难度反而带来了高参加率,参加比赛的中央企业、省、市地方的焊工人数一届比一届多,最多的人数达200人左右,这些焊工都是经过培训选拔的尖子,有很高的水平。中国石油天燃气总公司曾经从120名优秀焊工中培训3个月,选拔6名技术尖子参赛。其他如电力、冶金、造船、省、市代表队大同小异。照此分析,多年来培训焊工过程的潜移默化使全国的焊工队伍肯定发生了十分可喜的变化,掌握仰焊技术的焊工肯定愈来愈多。

协会连续多届大力推行仰焊技术的同时,还推广CO2气体保护焊技术(GMAW)。终于,奥运主会场,“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中采用仰焊技术有重大突破和成功,仰焊技术迎来了春天。

当“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进入到深化设计阶段时,焊接接头的设计一涉到仰焊技术,问题就开始复杂化;“鸟巢”人原本认为:“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采用仰焊技术 “天经地义”;可是,当“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采用仰焊技术主张一提出,立即遭到了并非等闲之辈人物的反对;这一点,大大出乎筑“巢”人意料。原来,因为“鸟巢”事关重大,这些好心人是担心仰焊技术不能保证“鸟巢”钢结构的焊接质量,所以不赞成使用仰焊技术。

在“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准备阶段,协会在北京举行第七届焊接技术比赛,请不同认识和观点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现场参观,现场的情景使他们有了很大的启发,思想认识提高不少。

事也凑巧,北京某重点钢结构焊接工程因“避免仰焊”使焊接接头产生强大拉应力,拉断锚固步螺丝的事情,给人们更大的震动。于是,“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采用仰焊技术的认识得到了统一,有关领导、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致同意在“鸟巢”采用仰焊技术。

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工程现场厚度大于30mm的焊缝有62000m。(仰焊焊缝占20%左右)、所有对接焊缝(含仰焊焊缝)质量检查UT-B-1级,资料统计,仰焊焊缝有12000m以上。其中40mm以上厚板焊缝占一定比例,仰焊柱脚焊缝钢板厚80mm-110mm属X型坡口;其余均属单V型带衬垫坡口,根据现场UT检测资料反应,仰焊焊缝探伤一次合格率高于平焊,几乎为100%,(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统计分析,焊接力学性优于平焊和立焊)。

“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仰焊焊缝质量优异的不争事实充分证明:仰焊技术正以它独特的,还未被人们完全认可的优势,在建筑钢结构焊接工程中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协会前仆后继,“十年磨一剑”,仰焊技术终于在全国范围得到了认可,这应该也有全国笫一届焊接技术比赛的功劳和派生效果吧。


第一届焊工技术比赛结果显著的社会效益

以前焊工的地位不高,焊接技术的难度没有完全被人们认识。但这次大赛点燃了人们对焊接技术学习和认识的热情,开始重视提高焊工的待遇和地位。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1丶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一届焊工技术比赛规模空前

全国12个中央企业都派出了焊工队伍参加比赛,63名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焊工参加了比赛。

以山东奧太,四川成都皮克,江苏禾甸等为首的国产焊机生产厂家,湖北金猴,四川大西洋,天津大桥为首的国产焊材生产厂家,出资出设备和焊材赞助比赛。上海有关部门领导,有关新闻单位、媒体派出人员和记者参加大赛的新闻报道。

除此之外,各系统的教练员,裁判员及各单位领导参观人员共计400余人,住满了附近地区的三个大宾馆,会务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车辆,整个会场十分热闹,当然,会务量也非常大。这个会议规模堪称一绝,说明了人们对这次比赛的重视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赛第一次采用的国产(SMAW)逆变焊机,深受焊工的欢迎。由于(SMAW)逆变焊机体积小,性能优异,特别适合工厂及施工现场,从发展的眼光分析,将改变我国焊机当时的粗大笨重的现状,因此,这一技术导向迅速传遍全囯,大赛不久,中央13个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了国产(SMAW)逆变焊机,有的单位还采用了先进的IGBT逆变焊机。客观上焊机和国际接轨,并迅速缩短了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因此,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焊接设备的技术进步。

2、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一届焊工技术比赛结果的轰动效应

资料证实:原计划正式表彰了前15名选手。因为参赛选手都是各部委选拔出来优秀焊接代表各部委参赛的,大家都抱有很大希望,希望自己的焊工能够进入前15名。

然而,事与愿违,前15名选手中,分布极不均衡,具体是:电力部6人,中石化4人,中国机械安装总公司3人,化工部、水利部各1人,其余7个部委选手名落孙山。

但各单位无不希望自己的焊工获奖,情绪十分激烈,为此,协会理事长姚鄂放先生为了表彰相对平衡,也是为了鼓励暂时落后的部委继续参加下一届比赛,最后决定未进入前15名的7个部委参加本次比赛的第一名一起进入表彰行列,均可获得全国第一届焊工技术比赛相同的奖杯,这一决定,组委会一致通过。

“朝令夕改”兵家大忌,管理上的混乱是必然的,于是我们会务忙得不可开交,前后共买了近30多个奖杯,据统计,快到50%的焊工都获得了表彰,拿到了奖杯,宝冶选手陈德明也在此列。更重要的是,所有参赛单位都获得表彰,拿到了奖杯,于是这个人性化的结果皆大欢喜。

获得团体奖第一名的单位是电力部代表队,同时包揽个人前3名,不得不说,电力部代表队的水平很高,因此成为了各单位学习和追赶的对象。记忆犹新的是获得前三名的选手名利双收,待遇不同凡响,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焊工学习技术敬岗爰业的高潮。

第一名选手获得单位给予的奖励后,被上海交大焊接专业破格录取,令不少年青焊工羡慕不已。第二名选手也获得不菲的奖励(据说:是奖励了一台轿车)。

最令人难忘的是因理论考试失误获得第三名的选手,是来自湖北农村年满17岁的小姑娘,名叫王爱芳,她在比赛中展示出精妙绝伦的焊接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她不怯场,不急燥,沉着应战,一蹲一举具有大家风范,赢得了裁判员和协会领导的一致好评。王爱芳载誉回归到湖北电建,受到隆重欢迎,单位奖励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屋。并把她母亲改为城市户口迁到武汉,从此他们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这样的奖励,用惊世骇俗来形容十分恰当,因此,具有极大的轰动效应。

王爱芳技术精湛,工作努力,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江泽民总书记接见了她。从此,王爱芳更加努力,不久成为了湖北电建焊接教练。她毫无保留地向焊工传授她的技艺,获得单位好评。

中石油参加首届比赛全军覆没,给石油部领导一个巨大冲击,但他们马上行动起来,第二年就在江苏油田举办石油部的焊工培训班,把王爱芳请去当培训老师,历时一个月,因此,石油部的焊工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参加第二届比赛时,团体总分跃到第二名,仅低于电力部,个人前4名中,电力、石油各2人,平分秋色(冶金部代表队请石油的刘湧当技能教师传授技艺,因此全队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冶金部代表队终于在第七届全国大赛上一举夺魁,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毛琪钦获个人冠军),王爱芳也成为了焊工追捧的明星,焊工开始扬眉吐气。

3、全国焊工比赛对焊接技术提高的实际贡献

无疑,全国焊工技术比赛为单位提高知名度,从而提高竟争力代来了莫大的机遇,也为焊工成才提供了一个平台。

国家和单位对获得名次的焊工十分重视,除物质奖励之外还有一些派生待遇,比如,前三名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晋升为技师或高级技师。极大地鼓舞了焊工成才的积极性,钻研技术,刻苦学习逐渐蔚然成风。

重结果也重过程,为了在大赛中取得好名次,中央各系统普遍加大了培训力度,因此,无论在大赛中的名次如何,各单位的优秀焊工因接受正规培训而不断涌现,根据相关统计,一名优秀焊工可以在工程实践中带领10普通焊工共同提高技艺,因此,客观上对焊接质量的提高带来极大的好处。

除此之外,比赛中获得名次的焊工也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国知名教练周树春带领冶金团队夺得世界技能大赛的3枚金牌,为国争光,当之无愧的世界焊接第一。浙江焊接大师曾祥文,默默工作在焊接工程第一线,进行了大量的焊接工艺评定和试验研究工作,培训了大量合格焊工,为焊接工程质量保驾护航,为技术进步作了突出贡献。上海技术能手毛琪钦在焊接技术管理和培训方面,为焊接技术进步作了不少工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焊接界的中坚骨干力量。

纵观大赛历史,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一届焊工技术比赛的成功举办,就没有后续的焊接技术比赛,因此,不难发现,第一届全国焊工技术比赛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和深远的。

我们今天满怀激情纪念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一届焊工技术比赛,就是顺应客观规律的发展,坚持“人文理念、科技理念”,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推行技术进步的理念。其目的就是不断地为焊接技术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得到张友权先生的大力支持,为本文把关定向,使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一届焊接技术比赛事实尽量准确,以飨读者,特此感谢!

本文受协会领导委托而作,全凭记忆,遗漏在所难免,文中肯定有不准确之处,还望读者谅解